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良性肿瘤一种,多发于30-50岁女性,按肌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宫颈和宫体部肌瘤,绝大多数为宫体部肌瘤,宫颈肌瘤较少见。其原发于子宫肌层,随着肌瘤的生长和增大,可从子宫肌层向不同方向发展。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,子宫肌瘤又分为以下三种:
1、肌壁间肌瘤:子宫肌瘤开始均从肌层发生,倘若肌瘤一直位于肌层,则称为“壁间肌瘤”或“间质肌瘤”,为临床较常见的肌瘤,约占总数的60—70%。
肌壁间肌瘤常为多发,数目不定,往往有一个或数个较大的,有时可为极多小瘤结节,分布全部子宫壁,呈不规则团块状融合,构成多发性子宫肌瘤。有的则在发展中累及宫颈或深达穹窿,而易与原发性宫颈肌瘤相混淆。
肌壁间肌瘤因血循环较好,一般瘤本较少发生退变,可使宫体严重变形,且影响子宫收缩,由于子宫体积增大,内膜面积增加,故常引起月经过多、过频及经期持续时间延长。
2、粘膜下肌瘤:子宫肌瘤向宫腔突出,以致其周围脱离肌壁而表面仅由子宫内膜覆盖,称为粘膜下肌瘤, 约占肌瘤的10—15%。宫腔因之扩大、变形。
粘膜下肌瘤成为子宫腔内异物而引起子宫收缩,被排挤下降,瘤蒂也逐渐被拉长,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肌瘤可通过宫颈管,垂脱于阴道中甚或突出于外阴口,同时蒂部所附着的宫壁亦被牵拉,而向内凹陷,当凹陷增大,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宫内翻。
粘膜下肌瘤由于瘤蒂血运较差,并常伸入阴道内,故易感染,坏死、出血。若向腹腔方向发展,较后亦可仅由一蒂与子宫相连,成为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。瘤蒂含有之血管是肌瘤的领先血循环。
如发生瘤蒂扭转,瘤蒂可坏死断离,肌瘤脱落于腹腔,贴靠邻近器官组织如大网膜、肠系膜等,获得血液营养而成为“寄生性肌瘤”或“游离 性肌瘤”。但可使大网膜血管部分扭转或阻塞而发生漏出作用,形成腹水等引起腹部症状。
3、浆膜下肌瘤:较肌壁间肌瘤少见,约占总数的20—30%。子宫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,突出在子宫表面而形成浆膜下肌瘤,其上仅由子宫浆膜层覆盖。
当浆膜下肌瘤继续向腹腔内生长,其底部形成较细的蒂是为带蒂的浆膜下肌瘤。带蒂的浆膜下肌瘤易发生慢性扭转,肌瘤血供受障碍,而从大网膜或肠系膜获得血供,较后细蒂完全断裂,形成游走性平滑肌瘤。
如浆膜下肌瘤向阔韧带两叶腹膜间伸展,则形成继发性阔韧肌瘤。但阔韧带肌瘤还可能来源于阔韧带内平滑组织。阔韧带肌瘤在其增长发展过程中常使盆腔器官、血管等发生位置与形态改变,尤其是输尿管变位,造成手术治疗上的困难。
上一篇:子宫肌瘤需要与何疾病相鉴别?